近期一則新聞“廣西北海查獲千只中華鱟”占據各大媒體板塊,吸引著大伙的注目,而北海是中華鱟的主要居所之一。
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人們曾發現了距今5億年前的鱟化石,它與早已滅絕的三葉蟲是近親。有人也稱它為馬蹄蟹,其實它與蟹沒有關系,倒是跟蝎、蜘蛛有親緣。
鱟是節肢動物肢口綱劍尾目動物,現存有3屬4種,分布在美洲和亞洲部分沿海中。中國長江口以南東、南海沿岸、廣西沿海、金門沿海、澎湖沿海等地有它們的身影。鱟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大都進化或者滅絕,而鱟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樣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鱟的身體分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頭胸部,然后是分節的腹部,再下邊是一根長長的尖尾刺。它的頭胸部側面有一對復眼,每只眼睛是由若干個小眼睛組成。另外還有一對感受紫外線的單眼。它們也有一對鉗子,稱為螯肢,是專門捕食蠕蟲、薄殼軟體動物用的。它們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歡鉆進泥沙中并在泥里爬行。
鱟生長得不算快,它們須要脫16次殼(脫殼一次稱一齡,但并不是一年脫一次殼,鱟的小時候脫殼次數較多次),經過9到12年的時間才達到成熟。
每當春夏季鱟的繁殖季節,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鱟常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時捉到一只鱟,提起來便是一對,故鱟享“海底鴛鴦”之美稱。
小編來到了海洋之窗觀察中華鱟,并拍攝了一些視頻,供小伙伴們觀賞。
館里負責人說,現在一般的海洋館是沒有技術對鱟進行人工繁殖培育的,能養活鱟就已經不錯了。鱟是海洋動物,必須用海洋進行養活。
鱟一般都不喜歡亂動,一般就呆呆地待在那里一動不動。成年的鱟一般都是雌雄成對的,所以鱟也象征著美好的愛情。
對于中華鱟是否是二級保護動物一說,小編查閱了相關資料,在國家公布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并未發現有中華鱟在名單之內。目前就是國內的一些百科網站介紹上將中華鱟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是沒有相關來源。如若有小伙伴們知道官方的來源,請聯系小編哈~
提供鏈接地址:http://bhs.forestry.gov.cn/portal/zrbh/s/3052/content-457728.html
【國家林業局保護司】網上公布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鱟和我們生活有哪些相關的聯系呢?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電視和雷達成像之所以這么清晰,其原理之一便是來源于鱟。
人們發現鱟的復眼有一種側抑制現象,也就是能使物體的圖像(尤其追蹤背景中的動態圖像)更加清晰,這一原理被應用于電視和雷達系統中,提高了電視成像的清晰度和雷達的顯示靈敏度。
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血青蛋白),它的血液是藍色的。這種藍色血液的提取物——“鱟試劑”,可以準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在制藥和食品工業中,可用它對毒素污染進行監測[6]。血液中的變形細胞(少量,離心得到沉淀白色物)甚至被帶上外太空,偵測有機體及保護太空人免于疾病傷害。
因鱟是成雙成對的,臺灣地區漁民常趁此大肆獵捕,閩南語稱之為“抓鱟”,更由此衍生出“捉奸”之意,后來因諧音之故,逐漸由“抓鱟”音轉為“抓猴”,成為臺灣社會常用之訛音。
在不考慮食鱟犯不犯法的情況下,人類自古一直就將鱟當作食物,它們的肉、生殖腺和卵都可食用。但是它們的血液中含銅量過高,所以多食會中毒。
不管中華鱟是不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鱟作為活化石活在這地球上,北海作為中華鱟的一個棲息地,它們自身的繁衍需要良好的一個環境,作為一個新世紀的好孩紙,我們應當珍惜這樣的緣分,讓這片土地的原生動物能有一個良好的繁衍環境。
↓↓↓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 ?